安慰

在生活和工作中,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,而当我们身边的人遭遇挫折时,应该怎样得体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呢?

同情心 ≠ 同理心

首先,我们需要知道的是,安慰,需要我们调用同理心,而不是同情心。

同情心,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——你出事了,而我没事。比如,当一个人遭逢变故时,同情心会促使我们对他说“太可伶了”、“节哀顺变”、“会好起来的”······这些并不是安慰、而是围观。

同理心,就是能准确地传达“我理解你”、“我和你感同身受”、“我接纳你此刻所有情绪”等信息。比如,一个爱跳舞的孩子,罹患股癌,需要截肢。此时最恰当的安慰方式是,给她一个拥抱,并告诉她:“好孩子,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。没关系,你痛痛快快地哭吧,哭够了再说。”

沟通不是表达能力问题,而是心理建设问题。这一点在安慰场景中尤为突出。安慰的前提是能感受他人之感受,在实际行动过程中,安慰可以被分为两个关键动作:

1
安慰 = 轻度介入 + 提供支持

轻度介入

安慰,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,需要节制并且温和地传递力量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会觉得安慰人很难、很尴尬,其实是因为我们把握不好自己与沟通对象之间那种微妙的边界感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安慰这个场景中,轻度介入是最安全的。

轻度介入,能保证我们在不冒犯别人的前提下,可以根据需要层层加码。反过来,如果我们一上来就用力过猛的话,则有可能把双方的沟通搞僵。因此,每次满怀善意地发起安慰前,我们自己都要先评估一下:双方的关系有那么近吗?他出事了,轮得着我来安慰吗?

“轻度介入”的轻度,究竟是多轻呢?我们可以参考一个标准: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,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。比如,上级被领导骂了,心情很糟糕,跟你发牢骚——“我写材料这么多年了,伺候的领导好几任,从来没人说我写得不好,怎么就他各种不满意”。此时,我们只需要说一句话“领导,您看需要我做什么,您随时安排。”

轻度介入的安慰,只需要向对方表达两层意思:“我会陪着你”、“我愿意为你分担”。在安慰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人时,我们可能会担心”对方得寸进尺,提一个我们没法答应的需要“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只需要在提问时,把自己能接受的选项放进去即可。比如,”我在某某方面有点便利,你看我能不能为你做点什么?“

提供支持

轻度介入之后,为了进一步推进关系,我们还要做一个关键动作:提供支持,让对方感受到”行胜与言“的力量。

我们可以将支持分为三种:资源支持、情绪支持和经验支持。

资源支持,就是为对方提供一些我们所能给予资源。比如,下属家里有事儿,公司规定只能请假5天,我们动用一点小权力,多给他放两天假。

情绪支持,就是为对方提供一个释放负面情绪的出口。比如,同事家里遭遇了一个重大的变故,回老家处理完,上班时情绪还是很低落。此时,我们可以对他说“最近你不在公司,想知道公司发生了什么大事儿 吗?”

经验支持,就是把自己的同类经验摊开来,供对方参考。比如,同事被老板臭骂了一顿。此时,我们可以对他说“上次我也被老板训了,当时情绪比较激动,丧了好几天。现在回头看,其实挺傻的。大家都是为了把事做得更 好。”

上个台阶

当我们自己成为被安慰的对象时,怎么接收别人的安慰?

要把对方的善意稳稳接住,有以下三个原则:

  • 自己能扛的,自己扛住
  • 对于别人的安慰表示感谢。
  • 对于那些不得体的安慰,赶紧用一个封闭式的句式,“谢谢,谢谢你的关心”,画上句号。

小结

结合上述两个关键动作,我们可以得到安慰的“格式化”表述:

1
(刚听说)你遇到这个情况,我也不知道该帮你做点什么。我有这样这样几个便利,只要你需要,随时找我。别跟我客气,我随时都在。

安慰
https://kuberxy.github.io/2022/02/26/如何安慰/
作者
Mr.x
发布于
2022年2月26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