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结构:最短路径

在实际应用中,最短路径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路由、交通规划、物流配送等领域。例如,在物流管理中,通过优化整个物流体系,实现最短路径、最低成本的物流管理,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,提高效率。因此,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和算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一、最短路径问题

假若要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交通咨询系统,则可以采用图的结构来表示实际的交通网络。如下图所示,图中顶点表示城市,边表示城市间的交通联系。例如,一位旅客要从A城到B城,他希望选择一条中转次数最少的路线。

img

假设图中每一站都需要换车,则这个问题反映到图上就是要找一条从顶点A到B所含边的数目最少的路径。只需从顶点A出发对图做广度优先搜索,一旦遇到顶点B就终止。由此所得的广度优先生成树上,从根顶点A到顶点B的路径就是中转次数最少的路径,路径上A与B之间的顶点数就是中转次数,但是,这只是一类最简单的图的最短路径问题。

有时,对于旅客来说,可能更关心的是节省交通费用;而对于司机来说,里程和速度则是他们感兴趣的信息。为了在图上表示有关信息,可对边赋以权,权的值表示两城市间的距离,或途中所需时间,或交通费用等。此时路径长度的度量就不再是路径上边的数目,而是路径上边的权值之和。

考虑到交通图的有向性,例如,汽车的上山和下山,轮船的顺水和逆水,所花费的时间或代价就不相同,所以交通网往往是用带权有向网表示。在带权有向网中,习惯上称路径上的第一个顶点为源点(Source),最后一个顶点为终点(Destination)。

最常见的最短路径问题有两种: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,另一种是求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。下面,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两种最短路径问题。

二、迪杰斯特拉算法

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,也称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。即,给定带权有向图G和源点v0v_0,求从v0v_0到G中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。迪杰斯特拉(Dijkstra)提出了一个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最短路径的算法,因此称为迪杰斯特拉算法。

2.1、求解过程

对于网G=(V, E),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求解过程如下:

  • 首先,将G中的顶点分成两组:第一组S,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终点集合(初始时只包含源点v0v_0);第二组V-S,为尚未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(初始时为V{v0}V-\{v_0\})。
  • 然后,按各顶点与v0v_0间最短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,逐个将集合V-S中的顶点并入到集合S中。在这个过程中,总保持从v0v_0到集合S中各顶点的路径长度始终不大于到集合V-S中各顶点的路径长度。

这种求解方法能确保是正确的。因为,假设S为已求得最短路径的终点的集合,则可证明:下一条最短路径(设其终点为x)或者是边(v, x),或者是中间只经过S中的顶点而最后到达顶点x的路径。这可用反证法来证明。假设此路径上有一个顶点不在S中,则说明存在一条终点不在S而长度比此路径短的路径。但是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为算法是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来产生最短路径的,故长度比此路径短的所有路径均已产生,它们的终点必定在S中,即假设不成立。

例如,下图是一个带权有向图:

image-20240316121239041

下表是从图中顶点v0v_0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:

源点 终点 最短路径 路径长度
v0v_0 v2v_2 (v0,v2)(v_0,v_2) 10
v0v_0 v4v_4 (v0,v4)(v_0,v_4) 30
v0v_0 v3v_3 (v0,v4,v3)(v_0,v_4,v_3) 50
v0v_0 v5v_5 (v0,v4,v3,v5)(v_0,v_4,v_3,v_5) 60
v0v_0 v1v_1 \infty

根据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求解过程,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,首先求出v0v_0v2v_2的路径(v0,v2)(v_0,v_2),然后依次求得v0v_0v4v_4的路径(v0,v4)(v_0,v_4)v0v_0v3v_3的路径(v0,v4,v3)(v_0,v_4,v_3)v0v_0v5v_5的路径(v0,v4,v3,v5)(v_0,v_4,v_3,v_5),而从v0v_0v1v_1没有路径。

2.2、算法步骤

假设用带权的邻接矩阵arcs来表示带权有向网G,G.arcs[i][j]G.arcs[i][j]表示弧<vi,vj><v_i, v_j>上的权值。若<vi,vj><v_i, v_j>不存在,则置G.arcs[i][j]G.arcs[i][j]为无穷大。求源点v0v_0到其余各顶点的算法实现要引入以下辅助数据结构:

  • 一维数组S[i]:记录从源点v0v_0到终点viv_i的最短路径是否已被确定,true表示已经确定,false表示尚未确定。
  • 一维数组Path[i]:记录从源点v0v_0到终点viv_i的当前最短路径上viv_i的直接前驱顶点序号。其初值为:如果从v0v_0viv_i有弧,则Path[i]为v0v_0;否则为-1。
  • 一维数组D[i]:记录从源点v0v_0到终点viv_i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。其初值为:如果从v0v_0viv_i有弧,则D[i]为弧上的权值;否则为无穷大。

显然,长度最短的一条最短路径必为(v0,vk)(v_0, v_k),其满足以下条件:

D[k]=Min{D[i]viVS}D[k]=Min\{D[i] | v_i \in V-S \}

当求得从顶点v0v_0vkv_k的最短路径后,将vkv_k加入到第一组顶点集S中。每当加入一个新的顶点到顶点集S,对第二组剩余的各个顶点而言,多了一个“中转”顶点,从而多了一条“中转”路径,所以要对第二组剩余的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进行更新。例如,原来v0v_0viv_i的最短路径长度为D[i],加进vkv_k之后,以vkv_k作为中间顶点的“中转”路径长度为:D[k]+G.arcs[k][i]D[k]+G.arcs[k][i],若D[k]+G.arcs[k][i]<D[i]D[k]+G.arcs[k][i]<D[i],则用D[k]+G.arcs[k][i]D[k]+G.arcs[k][i]取代D[i]。更新后,再选择数组D中值最小的顶点加入到第一组顶点集S中,如此进行下去,直到图中所有顶点都加入到第一组顶点集S中为止。

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步骤为:

  • 初始化:
    • 将源点v0v_0加到S中,即S[v0]=trueS[v_0]=true
    • v0v_0到各个终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初始化为权值,即D[i]=G.arcs[v0][vi],(viVS)D[i]=G.arcs[v_0][v_i], (v_i \in V-S)
    • 如果v0v_0和顶点viv_i之间有弧,则将viv_i的前驱置为v0v_0,即Path[i]=v0Path[i]=v_0,否则Path[i]=1Path[i]=-1
  • 循环n-1次,执行以下操作:
    • 选择下一条最短路径的终点vkv_k,使得:D[k]=Min{D[i]viVS}D[k]=Min\{D[i] | v_i \in V-S \}
    • vkv_k加到S中,即S[vk]=trueS[v_k]=true
    • 更新从v0v_0出发到集合V-S中任一顶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,若D[k]+G.arcs[k][i]<D[i]D[k]+G.arcs[k][i]<D[i],则更新D[i]=D[k]+G.arcs[k][i]D[i]=D[k]+G.arcs[k][i],同时更改viv_i的前驱为vkv_k,即Path[i]=k。

2.3、算法描述

迪杰斯特拉算法的C语言描述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// 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有向网G的顶点v0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
void ShortestPath(AMGraph G, int v0) {
// n为G中顶点的个数
n=G.vexnum;
// 依次初始化所有顶点
for(v=0;v<n;++v) {
// S初始为空集
S[v]=false;
// 将v0到其余个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初始化为弧上的权值
D[v]=G.arcs[v0][v]
// 如果v0和v之间有弧,则将v的前驱置为v0,否则置为-1
if(D[v]<MaxInt) Path[v]=v0;
else Path[v]=-1;
}
// 将v0加入S
S[v0]=true;
// 源点到源点的距离为0
D[v0]=0;

// 循环n-1次,每次求得v0到某个顶点v的最短路径
for(i=1;i<n;++i) {
min=MaxInt;
// 选择一条当前的最短路径,其终点为v
for(w=0;w<n;++w) {
if(!S[w]&&D[w]<min) {
v=w;
min=D[w];
}
}
// 将顶点v并入S
S[v]=true;
// 更新从v0到V-S中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
for(w=0;w<n;++w) {
if(!S[w]&&(D[v]+G.arcs[v][w]<D[w])) {
// 更新D[w]
D[w]=D[v]+G.arcs[v][w];
// 更新w的前驱为v
Path[w]=v;
}
}
}
}

2.4、示例说明

利用迪杰斯特拉算法,对下图所示的有向网G求解最短路径,给出算法中各参量的初始化结果和求解过程中的变化。

image-20240316121011271

对图中个顶点依次初始化,迪杰斯特拉算法初始化结果,如下表:

image-20240317113203027

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过程中各参量的变化,如下表

image-20240317112947591

如何从上表读取源点v0v_0到终点vkv_k的最短路径?以顶点v5v_5为例:

1
2
3
Path[5]=3
Path[3]=4
Path[4]=0

反过来排列,得到路径0、4、3、5,这就是源点v0v_0到终点vkv_k的最短路径。

2.5、算法分析

迪杰斯特拉算法的主循环共进行n−1次,每次执行的时间是O(n),所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(n2)O(n^2)

如果用带权的邻接表作为有向图的存储结构,则虽然更新数组D的时间可以减少,但由于在D中找出最短路径的时间不变,所以时间复杂度仍为O(n2)O(n^2)

在实际应用中,人们可能只希望找到从某个源点出发,到某一个特定终点的最短路径。但是,这个问题和单求源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一样复杂,也需要利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来解决,其时间复杂度仍为O(n2)O(n^2)

三、弗洛伊德算法

求解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有两种方法:其一是分别以图中的每个顶点为源点共调用n次迪杰斯特拉算法;其二是采用弗洛伊德(Floyd)算法。下面,我们终点讨论弗洛伊德算法。

3.1、算法步骤

弗洛伊德算法仍然使用带权的邻接矩阵arcs来表示有向网G。求从顶点viv_ivjv_j的最短路径的算法实现要引入以下辅助的数据结构:

  • 二维数组Path[i][j]:记录最短路径上顶点vjv_j的前一顶点的序号。
  • 二维数组D[i][j]:记录顶点viv_ivjv_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。

弗洛伊德算法的步骤为:

  • 初始化viv_ivjv_j的最短路径长度,即D[i][j]=G.arcs[i][j]D[i][j]=G.arcs[i][j]
  • 进行n次比较和更新:
    • viv_ivjv_j间加入顶点v0v_0,比较(vi,vj)(v_i, v_j)(vi,v0,vj)(v_i, v_0, v_j)的路径长度,取其中较短者作为viv_i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0的最短路径。
    • viv_ivjv_j间加入顶点v1v_1,得到(vi,...,v1)(v_i,...,v_1)(v1,...,vj)(v_1,...,v_j),其中(vi,...,v1)(v_i,...,v_1)viv_iv1v_1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0的最短路径,(v1,...,vj)(v_1,...,v_j)v1v_1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0的最短路径,这两条路径已在上一步中求出。比较(vi,...,v1,...,vj)(v_i,...,v_1,...,v_j)与上一步求出的viv_i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0的最短路径,取其中较短者作为viv_i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1的最短路径。
    • 依次类推,在viv_ivjv_j间加入顶点vkv_k,若(vi,...,vk)(v_i,...,v_k)(vk,...,vj)(v_k,...,v_j)分别是从viv_ivkv_kvkv_k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k-1的最短路径,则将(vi,...,vk,...,vj)(v_i,...,v_k,...,v_j)和已经得到的从viv_ivjv_j且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k-1的最短路径相比较,其长度较短者便是从viv_i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k的最短路径。
    • 这样,经过n次比较后,最后求得的必是从viv_ivjv_j的最短路径。按此方法,可以同时求得各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。

根据上述求解过程,图中所有顶点对(vi,vj)(v_i,v_j)间的最短路径长度对应一个n阶方阵D。在上述n+1步中,D的值不断变化,可对应到一个n阶方阵序列。这个n阶方阵序列可定义为:

D(1),D(0),D(1),...,D(k),...,D(n1)D^{(-1)},D^{(0)},D^{(1)},...,D^{(k)},...,D^{(n-1)}

其中,

D(1)[i][j]=G.arcs[i][j]D^{(-1)}[i][j]=G.arcs[i][j]

D(k)[i][j]=min{D(k1)[i][j],D(k1)[i][k]+D(k1)[k][j]}0kn1D^{(k)}[i][j]=min\{D^{(k-1)}[i][j],D^{(k-1)}[i][k]+D^{(k-1)}[k][j]\} \quad 0 \le k \le n-1

显然,D(1)[i][j]D^{(1)}[i][j]是从viv_i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1的最短路径的长度;D(k)[i][j]D^{(k)}[i][j]是从viv_ivjv_j的中间顶点序号不大于k的最短路径的长度;D(n1)[i][j]D^{(n-1)}[i][j]是从viv_ivjv_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。

3.2、算法描述

弗洛伊德算法的C语言描述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// 用弗洛伊德算法求有向网G中各对顶点i和i之间的最短路径
void ShortestPath_Floyd(AMGraph G) {
// 初始化各对顶点之间的路径以及距离
for(i=0;i<G.vexnum;++i) {
for(j=0;j<G.verxnum;++j) {
D[i][j]=G.arcs[i][j];
// 如果i和j之间有弧,则将j的前驱置为i,否则置为-1
if(D[i][j]<MaxInt) Path[i][j]=i;
else Path[i][j]=-1;
}
}

// 进行n次比较和更新
for(k=0;k<G.vexnum;++k) {
for(i=0;i<G.vexnum;++i) {
for(j=0;i<G.vexnum;++j) {
// 从i经k到j的一条路径更短
if(D[i][k]+D[k][j]<D[i][j]) {
// 更新D[i][j]
D[i][j]=D[i][k]+D[k][j];
// 更新j的前驱为k
Path[i][j]=Path[k][j];
}
}
}
}
}

3.3、示例说明

利用弗洛伊德算法,对下图所示的有向网G求解最短路径,,给出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及其路径长度在求解过程中的变化。

image-20240317123729184

每一对顶点i和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D[i][j]和最短路径Path[i][j]在求解过程中的变化,如下表:

image-20240317152342100

3.4、算法分析

弗洛伊德算法的主循环共进行n次,每次执行的时间是O(n2)O(n^2),所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(n3)O(n^3)。调用n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间复杂度也是O(n3)O(n^3),但弗洛伊德算法在形式上更加简单。

四、小结

最常见的最短路径问题有两种: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,另一种是求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。迪杰斯特拉算法,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,求解过程是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产生最短路径,时间复杂度是O(n2)O(n2)。弗洛伊德算法,求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,时间复杂度是O(n3)O(n^3),从实现形式上来说,这种算法比以图中的每个顶点为源点调用n次迪杰斯特拉算法更为简洁。

img

五、参考

《数据结构(C语言版 第2版)》

《数据结构 自考02331》


数据结构:最短路径
https://kuberxy.github.io/2024/02/25/数据结构:最短路径/
作者
Mr.x
发布于
2024年2月25日
许可协议